首页叫卖杂谈《老北京吆喝》叫卖声音频QQ公众号:800002692 手机:13075381099

《老北京吆喝》叫卖声音频

分类:叫卖杂谈 | 标签:叫卖声 

专辑:本土根源文化博物馆系列-老北京吆喝(CD)
出版时间:2003年
制作:北京千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香港千思唱片有限公司
出版发行:中国科学文化文化出版社

简介:
   一种纯粹民间的市井风情
   正在悄然消失的京腔京韵---
   今80种老北京游商小贩走街串巷的叫卖
   与韵味十足的单弦、大鼓荟为一体
   将昨日京城胡同小巷里的民生画卷
   在今日的喧嚣中重现

   世事变迁  今昔异然
   “京城叫卖大王”神韵鲜活的吆喝
   将带给过来人遥远而清晰的记忆  重温逝水年华
   年轻一代   也将重新品读一段历史
   于繁华深处   聆听这座古老城池的心跳


   叫卖大王藏鸿,年过七旬,8岁提蓝叫卖,仰仗吆喝谋生
   后与天桥艺人切磋,的吆喝成为才艺绝活,
   老北京吃的、喝的、玩的、用的、吆喝没有他不会的
   老舍先生夫人、齐白石先生弟子胡洁青先生书赠“京城叫卖大王”。

 

音频在线听http://www.songtaste.com/user/album/a337168

 

 

 

八百多年的日月穿梭,北京城的旧景观渐渐变得斑驳,胡同在不断的被拆阔,京腔京韵中日益参杂了各样的口音。变化中的北京,发展了,现代了,京味文化的影子却也渐渐的淡了。但作为这个城市曾经拥有的文化财富,有些东西是需要留存下来的,除了看得见的建筑,代代相传的习俗,还有一些令人回味的声音。由北京千思文化推出的民俗CD《老北京吆喝》便留存了那份品今思古的感怀和回忆。

《老北京吆喝》收录的是几十年前老北京城里走街串巷的小贩们的叫卖声,有驴打滚、冰糖葫芦、艾窝窝等传统小吃,有支炉沙锅、拔火罐等当今年轻人都不知道是什么用具的“玩意”,还有收破烂的、送财爷的等等各种吆喝,吃的穿的玩的用的无所不包。CD由七旬高龄、世居北京的民间艺人藏鸿老先生录音。

藏鸿老先生从小听着吆喝声长大,三岁提篮叫卖,趸过蔬菜,卖过报纸,行遍北京的天桥、厂甸,由于对生意人的吆喝格外着迷,他特意记下了自己所听到的印象深刻的各种吆喝一百多种,惟妙惟肖的进行模仿,还拜了天桥的民间艺人为师。此后他的吆喝成为才艺绝活,曾被老舍夫人、胡絜青先生称为"京城叫卖大王"并提匾相赠。而他本人也当之无愧的成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。

今天,当曾经回荡在老北京城的叫卖声再一次鲜活呈现出来的时候,寻找一种历史的积淀、品味这个城市的脉动、回想一些曾经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市井风情,应该是一种很特别也很有意义的消遣。对许许多多世代在胡同小院长大、亲身经历了北京变迁的老北京人来说,也许藏鸿老人原汁原味的吆喝声会把他们的思绪拉回过去;而对来自异地他乡的人们而言,古老而现代的北京,这座伟大的城市,其独特的京味文化魅力也会光彩照人。

该CD分有精装版和简装版,精装版配有一册小书,详尽的介绍了每一种吆喝的由来、背景,甚至包括一些街头小食的制作方法,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。

 

收录老北京吆喝七十八种:

祭神鲤鱼、艾窝窝、豆面糕、冰糖葫芦、元宵、小金鱼、太阳糕、酥饽饽、蹭油的、豌豆黄、黄花鱼、咸螺蛳(田螺)、茶歌、苣荬菜、桑树叶、江米小枣粽子、甜桃、扁桃、樱桃 桑椹、鲜菱角、西瓜、西瓜(秋天)、卖青菜、小葱韭菜、田瓜、凉粉扒糕、酸梅汤、鲜花、冰核、江米糖糕、藕、鸡头米、老玉米、豆汁、烧饼麻花、活螃蟹、修理雨伞、修理搓板、露锅焊洋铁壶、黄面火烧、甜葡萄 嘎嘎枣、麻豆腐、云豆饼、卖(换)竹帘子、煮豌豆、老窝瓜、鸭广梨、酱豆腐 臭豆腐、沙果、梳头油 雪花膏、茶壶 茶碗、磨剪子 磨刀、五香炸花生仁、擦皮鞋、柿子 海棠、肉包子、卖报纸、玫瑰枣 落花生、腌雪里红 腌芥菜、石板缸盖、羊头肉、炸丸子 炸豆腐、水萝卜、硬面饽饽、狗窝铺帘子、烤白薯、玫瑰糖、卖破烂、黄豆芽 腊菜 菱角米、芝麻桔 松柏针、炙炉炒锅、口琴、年画儿、关东糖、石榴花、拔火罐、瓜子儿、年糕坨、送财神


【部分解说】


冰糖葫——

解说:
冰糖葫芦在冬天的北京随处可见。小贩们把红红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,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,然后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卖。

相传冰糖葫芦由来于宋代,一江湖郎中以冰糖与红果(即山楂)煎熬,治好了皇宫贵妃的郁症,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,老百姓就如法炮制,把山楂串起来卖。时至今日,冰糖葫芦仍非常受大众喜爱。

根据不同的区域,北京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各有特色,东南城、西北城、厂甸、庙会、东安市场的吆喝都有不同。

吆喝:
葫芦儿葫芦儿冰糖多呵
大糖葫芦儿呵

附注:
东南城前三门一带的吆喝。包括前门、崇文门(哈德门)、宣武门(顺治门)一带。这一带是旧时的穷人区,多数人家没有院子,推门就进屋或院子浅。做买卖的用不着拉长音费大力气吆喝。吆喝的特点是“干、艮、倔、臧”。

吆喝:
蜜来哎葫芦儿冰糖儿多呀哎
葫芦儿冰糖儿多呀哎

附注:
天安门以西贯西城区一带的吆喝。这里的富人多,家里多半是套院,太太小姐们住在三层院子的最里层,平时做些针织绣活,一听到卖冰糖葫芦的吆喝,她们就会使唤下人去买。这一带的吆喝悠扬悦耳,韵味十足。

吆喝:
哎大糖葫芦儿呵 哎扛串儿
哎小朋友扛串儿 大糖葫芦儿呵

附注:
厂甸庙会上的吆喝。厂甸的一大特点是风味小吃萃聚,各种形式的小食令人眼花缭乱。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大串糖葫芦,它是用数十个山楂果凭荆条串制而成,果上蘸满饴糖,其中还有夹以芝麻的。也有用白密蘸裹的,但为数不多。

大糖葫芦有六尺、四尺、三尺等大小尺寸,顶端插上纸制彩色小旗,有红有绿。这种糖葫芦不是拿在手里而是扛在肩上,小孩随大人步行去厂甸逛庙会一是省了车钱,二是专为扛一大串糖葫芦回去,孩子肩上沾了糖蜜大人见了还要批评几句。这样大的糖葫芦只有正月里有也只有厂甸里有。

《厂甸正月竹枝词》亦有云:“雪晴满路是泥塘。车畔呼儿走不忙。三尺动摇风欲折,葫芦一串蘸冰糖。”北京的儿歌也有“正月初一逛厂甸,糖葫芦,好大串”的句子。

旧时诗人咏都市风光,也有以“大糖葫芦”为题的,如清《桃花扇》作者孔尚任就有“其余吹器多,葫芦一串蘸冰糖,画角仰天鸣,冰柱抽一丈”的诗句。

吆喝:
葫芦儿呵葫芦儿冰糖儿多呵 葫芦儿将蘸得耶
葫芦儿大糖葫芦儿呵 葫芦儿将蘸得耶
多么老大的串哪

附注:
东安市场的吆喝。四十年代,东安市场正西门里,有四家卖糖葫芦的,他们互相竞争,比质量比外观比服务。一尺大的盘子,九寸的糖葫芦,有山里红的,海棠的,荸荠的,山药的,明晃晃的灯泡照着,漂亮。这个地方的吆喝听起来很自信、很“狂”。那时卖糖葫芦的都是年轻小伙子,穿白对襟小褂、挽袖,下身是青裤子扎绑腿,刷白牙、洗亮脸,显得规矩、利落而且精神十足,做生意时和颜悦色、谦恭细致,深知生财之道。各家吆喝起来自信有派,嘴咧得很开,形似八万。


酸梅汤——

吆喝:
哎玉泉山的水来东直门的冰
喝的嘴里凉了嗖嗖
给的又多来
汤儿好喝呀

解说:
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,在炎热的季节,多数人家会买杨梅来自行熬制,里边放点白糖去酸,冰镇后饮用。“信远斋”的酸梅汤很有名。小贩们也有做这小生意的。以前在哈德门外有个老人,他常常手拿冰盏(两个小铜碗)弄出声响吸引人注意,边走边卖。

玉泉山的水是有名的山泉水,很好喝,旧时皇上只喝玉泉山的水并有专门的水官从西直门走水。当时西直门外又叫外城,太阳落时要关城门,但只要给皇上运水的水官叫门就随时可以开。所以卖酸梅汤的以“玉泉山的水”来做宣传。而东直门有全城最大的冰窖,在冬天的时候,卖冰的会把冰放在冰窖里储存起来,到天热的时候卖。


关东糖——

吆喝:
哎糖瓜糖瓜哎嘿
哎糖瓜祭灶哎嘿
哎关东糖啊糖瓜儿祭灶嘿

解说:
在民间,灶王爷是管理人间烟火的神仙,每年腊月二十三,人们都要祭灶,给他甜甜嘴,希望他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”,保佑老百姓一年吃饭不愁,灶事平安。关东糖和糖瓜都是黄米做的饴糖。

附注:
臧鸿老人住哈德门外花市。每到腊月二十几,花市总有二、三十份卖糖的。


豆汁——

吆喝:
甜酸咧豆汁儿哎甜酸咧
豆汁儿哎麻豆腐哎

吆喝:
粥喔豆汁儿粥喔
您怎么着?
再来点儿胶圈
哦来盘咸菜
好嘞

解说:
豆汁是北京传统小吃之一,微酸泛甜,有宽胸理气、去暑助消化的功能,很多老北京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。

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。无论你走进哪一条胡同,都可以看到被人围着的豆汁担子。担子一头是一个烧着炭火的大锅,另一头是一块四方的小案,案上摆着一盆咸菜,以及碗筷之类。想喝豆汁的人,花上几分钱,买一碗豆汁,一碟辣咸菜,就可以一饱口福。有的也可以买回家去热了再喝。专卖生豆汁的,挑两个桶,蒙两片布防尘。

早年北京内城卖豆汁的遍地皆是,尤其以齐化门豆汁最著名,而南城仅“豆汁王”一处售卖。这“豆汁王”设于天桥西南隅魁华戏园前,有数十年之久,其布帷写有名号,摊上的家具非常讲究,咸菜味佳,赢得了很多主顾,与当时天桥的“烤肉王”和“王八茶馆”并称为“三王”。

老北京喝豆汁有讲究,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,一般夏天用苤蓝,有的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,拌上辣椒油,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。

制法:
早年的豆汁是粉坊的下脚料。把浸泡好的绿豆水磨成细浆后入缸内发酵,沉入缸底者为淀粉,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。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,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。


卖破烂——

吆喝:
有破烂的我买耶
有破鞋烂袜子我也买耶
换洋取灯儿

解说:
老北京过去胡同里有背着筐子走街串巷收破烂的,又叫“换洋取灯儿”的。洋取灯就是火柴。家家有破烂,书本、洋瓶子、破鞋烂袜子都没用了,给收破烂的,换成洋取灯。取灯论盒、论包,一包十盒,而破烂论堆,换的时候双方常常讨价还价。

吆喝:
破烂的卖礼帽卖
报纸洋瓶我买耶
朝银子哎首饰连卖哎

解说:
有一种收破烂的叫夹包的,长袍短褂,特别规矩,到人家院子或堂屋里去,收买太太小姐们的首饰银子、玛瑙翡翠。由于是进到住家,在打扮上就得干净利索。他们打着小鼓,吆喝跟大街上收破烂的不一样。卖珠宝玛瑙的也叫打鼓的。


年糕——

吆喝:
年糕坨儿好大的个块儿嘞
卖年糕的
哎这就过去
年糕年糕祝您年年高

解说:
腊月二十九,人们买来年糕坨,用油炸得黄灿灿的,装在盘内,撒上白糖过年吃。大年三十守岁熬一晚,初一上午要起五更吃年糕、吃五更饺子,图“年糕年糕年年高”的吉利,然后年轻人出门拜年,长辈们就呆在家里尽心接待老街旧邻、亲戚朋友。

制法:
用黄米或江米泡后碾成面,用过细箩筛过,再加水和成面团,上笼蒸熟,之后把面团揉匀,弄成圆饼,再把两个饼摞在一起即成。

附注:在哈德门外中头条有个叫舍崇禄的,每到腊月二十几,他都要推着独轮车卖年糕,不论斤,论块卖。臧鸿老人从小常听他叫卖,一直听了十几年,这个吆喝就是原汁原味的学的他。


小金鱼——

解说:
过新年,很多人家喜欢买小金鱼在鱼缸里养着,图“吉庆有余”,既哄小孩高兴又图个吉祥。胡同巷子里常见着肩挑木桶和筐的卖小金鱼的,木桶里盛满水,用荆条编的筐子里放一、二十个金鱼缸。

旧时东郊高碑店的金鱼最有名,做买卖的挑着担子从东便门到各条胡同叫卖,吆喝声拉长音极有韵味。而在不同的区域,吆喝也各有特点。

吆喝:
买一大小呃小金鱼儿来呀哎

附注:
东便门以东的吆喝。

吆喝:
唔哎嗨大小呃小金鱼儿来呦

附注:
京南的吆喝。

吆喝:
哎仨大一条啊俩大一条啊
您别拿我们当卖黄瓜的呃
我们是卖大小呃小金鱼儿来呦呃

附注:
金鱼池徐家,由十四、五岁的小孩挑担到各胡同里去卖,吆喝诙谐有趣。


老玉米——

吆喝:
老玉米咧哎活秧儿的好吃哎
您给来个嫩着点的
好咧

解说:
老玉米是中国北方人对新鲜玉米棒子的一种称谓。在果蔬上市的季节,老北京吃“鲜”,除了水果之外,还有小七寸的活秧嫩玉米棒子。小贩们把玉米蒸熟了,或提篮叫卖、或在道边支个锅子、或推着独轮车叫卖。


艾窝窝——

吆喝:
哎艾窝窝馅好啊哎
桂花味儿的哎
艾窝窝馅好啊哎

解说:
“艾窝窝”在元代即已有之,名“不落夹”。因明代帝、后喜食,成了明宫小吃,称“御艾窝窝”。后来传入民间,衍化为“爱窝窝”,亦作“艾窝窝”。

每年正月里,各大庙会都有卖,尤其是白云观、东岳庙(又称东狱庙)和厂甸庙会上,买的人最多。包装以10个为一盒,每个艾窝窝上都点有红点,为好看又好卖。有俗话说:“艾窝窝点点儿,怎么讲?——漂亮。”

制法:
将糯米洗净浸泡,上笼屉蒸,然后用木槌将米捣烂,按成圆形小饼,包上用芝麻仁、核桃仁、青丝、山楂、白糖、豆沙馅等多种馅料。


臭豆腐、酱豆腐——

吆喝:
臭豆腐酱豆腐哎
臭豆腐饶香油啊酱豆腐蘸窝头

解说:
北京的酱菜中,以王致和的臭豆腐最有名。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,安徽举子王致和来京应考名落孙山,只好做豆腐卖,等待来连再考。一次豆腐卖不出去,又时值夏季,眼看就要坏掉。他试着把豆腐切成小快,放上调料,然后封在坛子里。过了几个月打开这坛豆腐,已经变色,臭气熏人,但味道很香。于是他索性开了家“南酱园”,专做这生意。到了清末,王致和的臭豆腐还成了慈禧太后的御膳珍品。

走街串巷做这种小买卖的,多是卖自家腌制的酱菜,买的人图价钱便宜,味道也不赖,还不用跑路去酱菜园,方便,因此生意也不错。买卖人通常挎着筐,筐里放两个罐子,一罐盛五十块酱豆腐,另一罐盛二百块臭豆腐。买臭豆腐的人多,那时买酱豆腐只为涮羊肉,而吃得起涮羊肉的富人家毕竟是少数。会做买卖的卖臭豆腐还饶上点儿香油,以招揽顾客。


烤白薯——

吆喝:
哎烤白薯哇热乎呃

解说:
烤白薯外地也有,据说北京的最好,另有风味。过去卖烤白薯的是一大早出来做买卖,他们头戴毡帽,用大剪子夹白薯,在铁皮桶改造成的炉子里烤熟,趁热卖。


水萝卜——

吆喝:
哎萝卜赛梨咧辣了换呃
卖萝卜的
哎这就过去您

解说:
秋冬之后北京气候干燥,寒冽多风。过去家家靠火炉取暖,室内终日炉火熊熊。这种环境总让人觉得口干舌燥、鼻喉不畅,想吃一些清凉多水份的水果。可是那时冬天水果难得。生梨很少能保存过冬,苹果水份少又不便宜,一般人家都没有冷藏设备,水果放在外面要冻坏,放在屋里让热气一闷要腐烂,于是水萝卜因时而兴,代替了水果。

所谓赛梨,是说它甜脆如生梨。好的水萝卜水份充足,甜而嫩,其凉镇齿,毫无辣味。卖水萝卜也是包开包换的,如果切开一尝,辣得不能下咽,则小贩会不用分说另换一只。

寒冷的冬夜,北风呼啸之际,自远处传来一声“萝卜赛梨咧——辣了换!”买卖人挽着筐,上面盖着棉被,再提着马蹄灯,声音有些凄惨……活脱脱一幅旧时老北京穷苦买卖人的图画。

广告录音下载-叫卖录音下载